关于翔宇

请提供您的宝贵意见有助于我们有益的发展..

学校简介

抓好育人的六大途径

2019-05-14 08:56

作者: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 刘京翠

  

       班主任,不仅是学科教师,还是学生的主要“精神关怀者”,以及家长、学生和学科教师的中间联系人。这种特殊的身份和角色需要班主任从课程、文化、活动、管理、实践、协同等方面全方位做好育人工作,将育人理念融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

  

    一、   课程育人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育人形式,是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任何时候,育人工作都无法脱离课程教学。 

       班主任要与班级任课教师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和育人体系,打破以往学科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共同做好育人工作。班主任需要让任课教师了解自己的育人理念和班级发展愿景,在宏观的教育思想方面达成一致,形成共识;要帮助任课教师将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与班情、学情有机结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德育需求,将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直接和专门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班主任要与德育课程教师一起研究、分析班情与学情,从学生生活中挖掘德育内容,让德育课程最大程度地接近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在现有德育课程基础上,班主任也要注意做好协调、整合工作,根据德育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将德育课程与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

 

         班主任要用课程思想统筹班主任工作,开发班本课程,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系统化、可操作化。班本课程是班级特色和班级文化的体现之一,班主任要立足于所在班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从课程开发和课程建构的视野优化班级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班本课程的开发者不应是班主任一人,而应是班主任指导下的班级学生与任课教师,乃至学生家长等主体在多方位、连续性的互动、交流中开发、设计,这样开发出的课程才能符合班级需要和学生需求。

 

       二、   文化育人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能够使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有些影响甚至会伴随学生的一生。

 

    为学生提供整洁、和谐的教室环境。教室环境是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阵地。整洁、和谐的教室环境可以让学生有“家”的感觉,当学生进入到这样的环境中便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激发热爱班集体的情感,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室环境既包括教室内的每一个空间,也包括教室外可利用的区域。干净、整洁应该是所有教室需要具备的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各区域、各内容的合理配置,以最大化地对学生发挥教育作用。比如,黑板上方是学生每天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可以悬挂国旗、张贴班训之类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教育内容,以保持班级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氛围;教室外墙是班级的“名片”,是班级文化的浓缩,可以将班名、班级合影等提升班级凝聚力的精华内容张贴于室外。布置教室环境最终的落脚点不是追求环境表面的标新立异或夺人眼球,而是让学生对身在其中的环境产生认同感,并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就需要班主任调动班级所有学生的智慧,引导大家围绕班级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共同做出“因班制宜”的探索,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班级的温馨与力量。

 

    为学生建设规范、有序的制度。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而规范有序的秩序其实是靠制度来保障的。一个班级的制度通常包括各种班级规约。班级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规范学生在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民主生活意识。班级制度既要体现其规则属性,更需要制度的文化属性,以文化引领人。比如,班规中要融人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班级发展愿景;要将班规制定的权力交给学生,班主任要注意发挥好引导作用;面对个体差异,要注意适度调整班规,以学生为本;注重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等。

 

    为学生营造高品质的班级生活。高品质的班级生活具有健康、和谐、向上的教育生态,每个学生在这样的班级生活中都能得到全方位、个性化的发展,成长为健全的、和谐的、充满个性和活力的人;每位教师在这样的班级生活中都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获得专业的成长和生命的浸润。班主任作为班级生活的引导者和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要把班级还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组织、班级工位岗位策划等过程中,在班级生活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对集体的贡献中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要悦纳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对班级发展的建议,让班级生活充满生命活力,让班级成为师生心灵的栖息地。

  

    三、   活动育人

       活动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育人途径之一,是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机制。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受到道德的浸润,还能得到诸多能力和品质的培养。

 

       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可以利用的时间节点很多,既可以借助国家的节庆纪念日(如春节、妇女节、国庆节、九一八纪念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开展班级活动,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各种节会(如校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开展班级活动。这些时间节点都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机。

 

        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也非常多,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善于挖掘。当下,很多班主任都是个人来主导班级活动,自己事先拟定活动主题、安排活动方式、选择活动人员,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演员”和观赏者参与活动,活动成了一个“空架子”,不仅自己累,而且学生还不愿参与,更没有教育意义可谈。有的班主任比较善于向家委会成员借力,让家委会成员来设计并实施班级活动。但由于大部分家委会成员对班情和学情了解不深,喜欢包办,活动可能会很成功,但育人点却没有挖掘出来。班主任可以向外部借力,但落脚点不是在活动上,而是在育人上。将教育因子巧妙地融人活动之中,对学生不留痕迹地施加影响,这需要班主任基于对班情和学情的分析,定好活动目标这个教育“点”,并精心策划、挖掘活动中的德育资源。

 

       要让活动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员参与,让学生自主设计、开展班级活动。活动育人,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育人的目的才有实现的可能。班主任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让学生了解活动对于个人和集体的意义与价值;要合理设计活动中的班级岗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等,这些都是班主任在活动育人中可以挖掘的点。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反思,是引导学生认识深化和情感升华的关键点,更是挖掘活动中所蕴含的教育因子的最好契机。在这一环节,班主任要以积极向上、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并激励学生在自我反思与总结中实现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让他们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明白其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并能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运用,这是实现活动育人效果迁移、让活动影响深远的必经之路。

  

   四、   管理育人

      育人过程离不开管理,但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德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

 

      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是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和育人工作中比较重视的管理手段。班规、班级公约等班级规章制度同法律法规一样具有规约作用,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保证班级日常生活的规范、有序。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通常也是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的过程,这就需要班主任不仅要建立针对学生的管理制度,还要完善各种奖惩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并保证各种制度能很好地执行与坚持。所建立的各种制度是为了规范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行为,让班级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这不仅要求各种制度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而且需要师生共同遵守、执行。

 

       班级建立各种管理制度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从管理理念到管理制度的制定,再到管理制度的执行,班主任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会直接影响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班主任要切实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面向所有学生制定的管理制度要充满温度。比如,制度要指向学生成长和自我教育,并让学生了解制度背后的价值与意义;制度由全体学生参与制定,经过民主讨论、多次修订后,形成一种“契约”精神;制度内容充满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等。再次,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班主任更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张弛有度、平等相待,着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对不遵守相关制度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引导他们在价值观和行为方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   实践育人

       通常情况下,个人的良好品德要基于认知、通过实践体验来形成。因此,班主任要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拓宽育人途径,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最大限度地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以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很多,可以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公共机构等公共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利用校园、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开展劳动体验活动;还可以拓展德育时空,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

 

       要真正发挥好社会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中的作用,班主任首先要积极、主动了解并熟悉学校周围可供利用的相关教育资源。其次要精心设计、规划活动,将实践与理论真正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之前,师生共同检索并了解相关主题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与实践点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不能让实践流于形式。再次要明确班级学生所在学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侧重对学生“认识”“感受”层面的培养;初中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侧重对学生“理解”“认同”层面的培养;高中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侧重对学生“理性”“理想”层面的培养。

  

   六、   协同育人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容易反复的知、情、意、行的复杂过程,其中既有来自校内各育人主体的影响,也有来自校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德育工作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所能单独完成的,需要各育人主体形成教育合力,构筑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同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协调校内育人力量,形成班级育人共同体。当前,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班主任一人负责制已经很难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多样性的需要,这就需要班主任团结校内各育人力量,依托团队的力量共同做好育人工作。班主任可以团结的校内育人力量主要包括班级任课教师,以及安全保卫处、心理咨询室、卫生室等部门相关人员。班主任在班级育人共同体中起主导作用,需要调动班级内外各种不同的教育力量,整合各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引导各育人主体共同做出班级内的重要决策。在班级育人共同体中,任课教师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与班主任群策群力,共同了解、诊断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共同制定教育方案。而安全保卫处主要负责协助班主任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咨询室主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青春期常见问题的教育工作;卫生室主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青春期正常生理问题和轻微受伤学生的常规卫生处理和保健教育工作。

 

       班主任要凝聚家长和社会力量,形成育人共同体。每一位家长对子女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他们同班主任有着共同的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因此,班主任要注重团结家长的力量,可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开展实践活动等渠道,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唤起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意识与热情。另外,班主任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利用好社会力量,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课堂。


学校地图

更多
首页    德育园地    德育管理    抓好育人的六大途径